打造長銷型學習產品的必修課

Eric's Book Club
9 min readDec 4, 2021

--

非常幸運能和大家分享在一號課堂中聽到的這門課,非常厲害的講師-喊涵,把打造學習產品(線上課程、podcast...)看似非常複雜不知從何下手的一件事,拆解成一步步簡單的步驟。
如果你有好故事想和大家分享卻不知道該怎麼進行,非常推薦你閱讀這篇文章,相信能帶給你很大的收穫。

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

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,非常推薦大家去聽喊涵的課程,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穫

教得好的課程是能夠幫助學生從起點走到終點

好課程的三大要素

一、知識萃取

因為會做不等於會教,必須透過知識萃取才能將儲存在專業人士身上,看不見的抽象知識,提取成可以用來教學、具體的知識架構。

知識萃取實際的進行方式分成兩階段,第一階段叫做「要萃取什麼?」第二階段叫做「該怎麼萃取?」

開一堂課要萃取那些知識呢?(萃取什麼?)

1. 首先要知道課程要把學生從哪裡帶到哪裡。可以由你決定或者依目標學員制定(清楚的知道目標學員的樣貌,具體來說,就是想清楚:「你開課最想服務的對象是誰?」他們的年齡、性別、職業,平常的閱聽習慣是什麼?喜歡的學習媒介是什麼?這些都可以,盡量越詳細越好)。最好是明確到可以在你的腦中浮現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,這是為了讓你更明確地知道,要教什麼樣的學生,這樣你才會知道要怎麼教。

2. 藉由「熟練度量表」來辨別從易到難分別為最不熟練到最熟練,分別是:
知悉➝理解➝有意識努力➝有意識完成➝精通➝潛意識能力。
了解熟練度量表,我們可以因課程設計決定課程的起點(從理解開始?)、結束(有意識完成、精通?)

3.透過熟練度量表開始設計課程的起點及終點

該怎麼把存在腦中的知識萃取?-透過訪談

「為什麼透過訪談就可以幫專業人士萃取出知識點」的答案。透過訪談中精準並且有技巧的提問,就可以迫使專業人士重新開始思考自己是如何運用知識的,進而把後設認知的能力給找回來!

後設認知就是「思考自己如何思考」,不只是去學習某件事,而是去思考「學習某件事的流程」,包含學習的流程是否正確、可不可以更有效率、有沒有更快的方法,去監控自己的認知,甚至去檢討,讓自己的思考過程、學習過程更進步,這樣能力就叫做後設認知。

四個訪談主要問題
第一題
是「如果要用比喻的,你會用什麼方式比喻你的專業知識或技能?」

因為專業人士很容易把知識講得太抽象或是太學術,學生往往有聽沒有懂,只能一味地把理論或名詞解釋背下來。但如果我們給予一個生動的比喻,就可以幫助學生把新知識跟自己熟悉的事物連結,學習效果比較好,也比較不會聽了就忘記。

第二題是「如果要讓學生從起點到終點,獨立完成期望成果,他們要增加哪些知識點?」

這一題包含很多細部技巧跟追問,一般來說會先給專業人士 5~10 分鐘,請他使用便利貼,一個知識點寫成一張便利貼,盡可能寫出所有他認為學生需要增加的知識點,寫完一輪後,再針對每張便利貼做追問。追問的內容可能有

Q1:「為什麼你認為學生需要這個知識點」、
Q2:「如果學生不知道這個知識點,會對結果造成影響嗎?他會走不到終點嗎?」
Q3:「A 知識點跟 C 知識點之間,好像還缺了一個 B ,你同意嗎?」

諸如此類的追問,其實都是在做後設認知,去監控專業人士運用知識的過程,去檢視這個思考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或因果、是否有任何缺漏。

第三題「將知識跟技能列出來後,你覺得它們的先後順序該怎麼排?」

Q4:「為什麼 D 知識點要在 E 知識點前面?如果顛倒會有什麼結果?」
Q5:「一般來說好像先教理論再講案例比較好,但如果我們這邊先講案例應該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?」

這些追問的目的就是不斷確認知識點順序的正確性跟邏輯是否通順,

第四個問題,這個問題很特別,在操作之前要先休息五分鐘,讓專業人士從深度思考中抽離出來,重新回到 Fresh Eye 的狀態。休息後,再問他第四個問題

Q6:「請你重新審視一次剛才排序完的知識點,請問刪去哪些項目不影響學生到達終點?」

這個問題的用意是去蕪存菁,訪談的第二題為了避免知識點缺漏,我們讓專業人士盡可能吐出知識點,越多越好,經過這樣的流程雖然不用怕缺漏,但可能會導致教學資訊量過大,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重新使用 Fresh Eye 把比較次要的資訊刪除。這一題可以配合的追問有

Q7:「哪些知識點是學生以後需要,但現在不需要的?」
Q8:「有哪些知識點可以放到補充資料就好?」

二、教學設計

認識知識負荷量,及抓住學生的目光(Re-engage)

認知負荷量 — 人類的認知資源是有上限的,同時間內可處理的訊息也有上限。

90/20/8 法則

90 指的是,人們能夠維持邊聽邊理解的時間長度為 90 分鐘,所以課程每進行 90 分鐘一定要讓學生休息

20 指的是,人們能夠維持邊聽邊吸收、記憶的時間長度只有 20 分鐘,超過 20 分鐘儘管還是可以理解老師講的內容,但很難吸收消化。所以課程每進行 20 分鐘要換一個教學手法,並把課程依照每 20 分鐘的長度切成多個小段落。這邊所指的教學手法包含講述、問答、小組討論、演練等等

8 指的是,在實體教學的環境中,人們的注意力每 8 分鐘就會渙散一次,所以每 8 分鐘要把學生的注意力抓回來

Re-engage 手法

1.突破盲點的開場
第一個技巧就是「突破盲點的開場」,請特別注意,千萬不要用「哈囉大家好我是某某某,我們第一章節的內容就是什麼什麼⋯」這種方式做開場,這種開場最常見,但也等於催眠的開始。

我強烈建議:無論是影音課程的第一單元、有聲內容的第一集,或是實體課的前 5 分鐘,在課程的一開頭,就要直接點破學生的痛點,接著介紹自己過去與此相關的成功案例,讓學生相信這個老師可以為他們解決問題,他們會更容易投入在後續的課程內容中。

2.建立承諾
第二個技巧是「建立承諾」,在剛才提到的開場之後,老師要主動要求學員,答應老師會配合課程中設計的所有練習,並認真聽完課程內容,不要輕易放棄。這個技巧看似沒有任何約束力,好像一點用也沒有,但這背後是有心理學根據的。 登門檻效應

3.畫面轉場
畫面做個轉換,例如老師正面講述切換成投影片,或是在老師講述的畫面中,出現了動態字卡提示重點

4.課程中的實作練習
第四個技巧是「在課程中設計實作練習」,這個練習不是作業或是課後專題,而是直接在教學內容中放入實作練習橋段,讓學生當下就得參與並完成。我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「快問快答」,不斷拋出題目,每題只給學生 30 秒時間思考,全部題目出現完畢後公佈答案並立刻解說。

5.早期的成功
最後一個技巧是「早期的成功」,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學生在剛開始學習不久後就取得一個小成就,建立他們的自信。早期的成功,最好在課程內容的前百分之十就出現,也就是說,如果課程長度是 60 分鐘,最好在前 6 分鐘就出現早期的成功。至於難易度該怎麼拿捏呢?我個人有個口訣是:「有聽課就會答對,沒聽課絕對答錯」

三、教學表達
如何透過身體與肢體傳達教學內容時可以吸引、抓住學生得專注力。
可以想想你的個人魅力在哪?
曾經上過的課程中有哪位老師上課特別有趣,是因他的語調或是上課步調?

平台的介紹

平台性質、呈現方式、投入金額及獲利模式

線上教學平台與媒介

1.文字內容
平台: Medium、匹克幫,或是自行架設網站

可以觀察線上平台以什麼類型為主題,選擇和自己內容相近的平台也是有聚集效應的喔。

2.聲音內容

平台: podcast、1號課堂…

經營模式與文字大同小異,許多創作者都會將文字內容稍微加工就可以成為聲音了,有一魚多吃的效果。

3.影音內容

平台:好學校、集資平台

需考慮設備及後製…等等 ,花費成本較高。

經營模式
第一個變現方式,是「訂閱」,努力耕耘自己平台,讓支持你得讀者以訂閱的方式支持你。

第二個變現方式,是「出書」,讓出版社發現你,除了你本身提供的知識價值吸引出版社邀請外,也可以透過投稿專欄或是新書的推薦序,增加自己的曝光機會。

第三個變現方式,是「導購專業服務或產品」,如果你的主要正職是販售產品,或某個領域的顧問,提供專業服務給客戶,就可以透過文章分享知識,與未來的潛在客戶建立連結。或許剛開始他們不會馬上就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,但如果你持續產出有料的文章內容,持續增加客戶對你的信任,未來是很有可能成交的。

如何在一片紅海找出自己的立足之地?

「內容差異化」思考,直接做同領域的不同主題,或者是主打課程的完整
性,也就是找出別人沒有的或是做的不完善的。

Photo by Artem Beliaikin on Unsplash

現代人的學習習慣-微學習的誕生與迷思

微學習的學習產品及設計迷失
也有人將這個概念稱為「碎片化學習」,宗旨就是把課程內容做成「一口即食的份量」,在短短 3~7 分鐘內,讓學生學到一個知識,然後直接應用到生活中。

緣起:
因為現代人的可用時間太少。每人每天扣掉上班跟睡覺,大概只剩下 8 小時的時間可以分配給其他事務,聽起來8小時很多啊,但是通勤、做家事、吃飯、運動等等雜事,都會把這剩下的 8 小時切割得非常破碎,

迷失
微學習並不只是把知識做成短短 3到7 分鐘的影片或有聲內容,而是要針對「一口即食」的核心精神去做內容調整確保在 3到7 分鐘內可以完整傳遞一個可應用的知識,而不是一味將內容切碎。不是每個課程主題都適合微學習,如果是幫助學生從零打基礎的課,其實更應該做成長時間、高密度的系統性學習產品;如果是幫助學生做知識擴充、延伸情境學習,才會適合用微學習的方式來處理。

搭配應用
微學習產品比較適合用於「知識擴充」,而不是「從零開始建構知識」。對於某個專業領域完全是一張白紙的學生,適合透過比較長時間、高密度的「系統性學習產品」把地基打好,例如 8 小時公開班,或是 3 小時線上影音課程。
這種長時間、高密度的前期系統性學習產品,可以幫助學生在腦中建立起對特定專業領域的基本了解,在建立知識體系之後,才是利用零碎時間的微學習,來加強相關領域的知識。

名詞解釋:

1.知識萃取,是把完整的知識點萃取出來,並為知識點之間做好邏輯順序的安排。
2.知識點即為一門知識的最小單位,透過點與點之間的連結成為知識架構。
3.知識架構的意思就是「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連結」。
4.「教學設計」將知識架構轉化為聽眾容易吸收、理解、記憶與應用的教學方案。
5.知識架構的意思就是「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連結」。

知識平台分享

一號課堂: https://classone.cwgv.com.tw/

本文出處:https://classone.cwgv.com.tw/course/C2020101203401937632

--

--

Eric's Book Club

This channel is sharing some valuable book notes, we can click the translate button to change the language! 我是Eric 我會在這分享幫助你成長的知識乾貨,請點下訂閱,來看看我幫你精心準備的好東西:)